最近在「少数派」看了篇文章,作者是化学专业出身,毕业后转入计算机行业,现在投身中医。文章中指出的中医教育发展问题倒是挺中肯,但其他方面就见仁见智了。
这里并不想去争论中医有用与否的立场,而是在看完文章中对中医的一些描述后,展开了一些联想。这些本是些细碎的想法,但是要写出来发微博又感觉些许繁杂,于是便打算写成博客了。
中医一直以来被诟病最多的,就是不成体系,或者说是不成现代体系。西医是建立在现代科学体系上的,是生物学和化学的综合延申,再往根部走,也是受到物理学和数学的支撑的。某种意义上说,西医是能根据某种「公理」,通过基础科学一步步推导出来的。
但中医明显没有这样的根基。暂且不提各种流派之间的起源差异,现在中医比较公认的理论基础是「阴阳」、「五行」以及「气」,但这些都是现在无法被证实或者证伪的东西。也就是说,中医的「公理」层面存在于它自身,因而失去了其他基础科学的支持。当然不排除所谓的「阴阳」、「五行」和「气」是可以通过基础科学解释的可能,也许它们是其他维度在我们世界投影的存在,也许只是超过现在科学能解释的范畴。毕竟人类到现在也不能解释智慧生命体诞生的原理。
由于存在无法被证实的理论基础,中医的研究更像一个黑盒模型,其内部是混沌地,不能通过推导,而是需要不停地输入变量查看结果来修改这个模型。写到这里,我的意图已经很明显了。人工智能模型似乎是搭建中医体系的最佳方法,因为两者存在极高的相似性。
倒也不是说人工智能模型内部是完全混沌的,但由于其百亿甚至千亿级别的参数量,完全可以将它近似于一个混沌系统,通过跟中医研究一样的输入输出训练,以调整内部结构,使它与中医趋同。其实这样的研究适用与所有科学模型的建立,但是对于中医这种「不那么科学」的模型,不需要追求绝对的精确的研究,有着很强的适用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