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摩托

Posted by Xiphoray on Jan 3, 2025

没成想,我居然又端起了一台摩托罗拉手机。

我一直认为 Moto X 是摩托罗拉最后的辉煌,而我也十分有幸曾经拥有过它。这几年来我也有陆续关注摩托的一些新手机,但大多都沦为凡品,或许在国外还卖得出去,在国内也不知道能销量几何。

9 月初刷酷安的时候,偶然刷到摩托罗拉新发布了一款小屏手机,重量仅有 172g,相当符合我轻量使用手机的需求。恰逢旧手机充电接口开始不灵光,经常接触不良,遂观望了一波降价幅度后,入手了这台 Moto S50 512G 版本。重度使用了三个月之后,再加上观看了一些测评,对这台设备也有了一定的评价,便久违地来写一篇测评。

外观

这台设备最大的特点便是它的的「小」,其他很多特点其实也是因为这点而展开的。

6.36 英寸的屏幕和 172g 的重量,让它在这个时代的手机中脱颖而出,同等重量尺寸的也就只有 iPhone 14 可以比拟。使用同款屏幕的小米 13、小米 14 重量也去到了 185g 起步了。我很大程度是因为这个点才选中这台设备的。

日常使用上,这个特点确实给我带来了不少便利。久违地可以一手触摸全屏,再也不需要辛苦地双手共持。极轻的重量让我觉得戴手机壳都是对它的亵渎。与小米 14 同款屏幕使得我在买手机贴膜时,寄过来的包装上还明晃晃地写着的「专供小米 14」的字样。

背壳没有像 Moto X 一样完美贴合手掌的工业设计,一切都显地中规中矩,也挑不出什么大毛病。仿皮革材质算是 Moto 的老本行了,纹理细腻,显现出高贵的质感。

配色据说是用了潘通的年度颜色,首发「拿铁色」、「好柿橙」和「花木蓝」,最近还发布了一款最新的潘通年度色「摩卡慕斯」。我的这款时「拿铁色」,我个人还挺喜欢这个颜色的,属于一种亮棕色,有一种古典的感觉。只是在大太阳下,咋一看却像是某台土豪金手机,稍微有点高调了。

系统

这是我第一次没有破坏手机的系统,没有解锁没有root,使用着最本源的出厂系统。一来是我确实懒了,二来我也想体验一下国产原生系统的使用。

出厂搭载了 Android 14 的 MYUI 7.0,在 12 月 10 日第一次收到系统更新,更新到了 Android 15 的 MYUI 7.0。不得不说,发售三个月后才进行第一次更新,对于一家手机厂商来说实在是有点怠惰了。但这正合我意,我实在不太喜欢那种隔三岔五就更新的系统,又没什么新功能,根本用不着这么频繁地更新。

整套系统保持了类原生安卓的克制,使刚从大氢转过来的我相当舒适。

为了使羸弱的天玑 7300 用到刀刃上,这套系统采用了极其激进的后台管理策略。据我观察,除了微信、QQ这几个国民级别的 IM 软件,其余软件一概强杀后台,并且封锁一切消息推送,即使同处一个推送联盟也无法互通。

强腕之下,这个系统干净得不像国产系统。消息栏一片清明,只有微信消息浮现。除非打开某个 App,否则不可能接收到它的任何消息推送。App 数量一旦到达一定数量,最先打开的 App 立马进入冰箱。不过它依然很仁慈地设置了一个「闪电启动」功能,允许最多三个 App 拥有优先保活权,只要不手动 Kill,就不会自动进冰箱。

闪电内存

系统功能中,我唯一使用不惯的,是它的三指截屏。很多手机系统都会有三指截屏,但他们的操作一般都是三指下滑,并且在操作的时候并不会触发界面中的其他元素,也就是不会出现类似三指下滑导致页面也跟着下滑的情况。但是 MYUI 三指截屏的操作却是三指长按屏幕,一开始没看清图示的我划拉了半天也没反应。这就算了,三指截屏的操作居然跟单指长按的操作能同时存在,这直接导致了在大部分页面,三指截屏都是不能正确截屏到想要的内容的,不是触发了划字功能,就是触发了元素的长按选项。这个问题在第一次版本更新后似乎有修复,但是三指截屏的时间似乎比之前延长了很多,也不知道程序员在其中加入了什么奇奇怪怪的逻辑。

续航

由于外观限制,电池容量自然也不能做得很大,4300mAh 的参数只能算是中规中矩。但是得益于激进的后台管理和小显示屏的低功耗,整机的续航能力在这个小电池的衬托下显得异常强大。

我一般在早上八点充满电出门上班,中途无需充电正常使用,晚上七八点回到家也还能剩下四分之一的电。要是中午再打会 MOBA 类游戏,回家时也能剩下个百分之十几的电量。简单来说,一天一充完全没有压力。

电池

系统更新后,酷安有网友说耗电量增加了,但我对此并没有明显感知。

拍照

在前面说一个稍微题外的话。久违地再次用到翻腕开相机和甩手开手电的操作,熟悉感真是扑面而来。

5000 万主摄像头、1000 万三倍长焦和 1300 万微距广角的摄影参数中规中矩,就是一个低端手机的正常参数,色彩表现我也并没有抱太大期待,当作一个扫码器就好。

唯一明显不足的是,由于 CPU 的羸弱,在使用 5000 万像素主设拍照时,总得等待个一两秒才能出图,极大地影响了拍照体验。但这是硬件原因,也无可奈何了。

国庆去日本也拍了些许照片,发现它在暗光条件下似乎能有更出色的表现,大白天下的照片总觉得欠缺点什么。

白天

夜晚

为了保持原汁原味的系统体验,我这次也并没有给手机装上谷歌相机,全靠原生体验。说是这么说,但真实原因是,只有原生相机支持在锁屏状态下翻转手腕打开,非系统应用则需要再解锁才可以,某种程度上不太方便。

疵咎

最短的那块马桶板估计就是手机性能了,一块天玑 7300 让不少网友都称可惜。这里我只能给出两个合理猜测和一个黑心猜测。

一是因为小手机散热确实不好做,上高性能 CPU 会增加很多调度上的工作量。现在都已经为了减少功耗而强杀后台了,就算真的能上高性能芯片,它又能发挥多少功力呢?

二是工业设计语言的关系,这个手机主打的就是小巧,而不是主力机,自然不会在性能方面做过多的堆料,不然就违背了设计的初衷。

黑心猜测则是联想在这条手机业务线上根本就没想着上高性能 CPU。

总结

经过十几年的狂奔式发展,智能手机行业早已陷入了疲软期,手机与手机之间的差距只在于供应链而不在于设计。

我虽然也身处手机制造行业中,但对手机未来的发展形态却一直没有想象。每年都有数十亿手机被消费者购入手中,无论它们的宣传词多么的花哨,最终还得落到最后一句「卡不卡」。

网上总有人在怀念千禧年前后各式各样百花齐放的手机形态,进而嫌弃当下趋同的各家手机。但是,那时候的手机最大的功能只是打电话,放音乐和玩俄罗斯方块贪吃蛇只能算是附属品;反观现在的手机,电话只用来收快递外卖,其他功能俨然已将它部署为物联网终端。就站在这个角度,是不是说明大家由关注外在样貌转为更关注内在功能呢?




Shar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