内容的窗口

Posted by Xiphoray on Sep 28, 2020

划划手机,犹豫着打开哪个 App 来消耗时间。突然发现,我现在获取内容的窗口,已经局限到只剩下手机里的几个 App 了。

互联网移动化便利了网民,让大家随时随地可以自由上网冲浪。我想象中以前的上网冲浪,是推开门,信马由缰在信息天地间。但我现在看到的网上冲浪,是打开一个窗口,钻进一个个独立的信息库里。

在 PC 时代,几乎没有出现哪个内容厂商选择「应用」作为分发载体。但是在移动互联时代,当你打开某个内容厂商的网页,总会弹出一个提示,让你去安装他们家的 App。

内容经济中,收益的大头永远都是广告。而广告的效益体现最直接的便是日活量。如是想要圈住日活,单靠网页肯定是不行的,因为网页的载体其实是浏览器,如果别家内容也使用网页进行分发,就意味着大家其实在共用一个分发载体。读者同样是使用浏览器上网冲浪,既有可能看你家的内容,也可能看他家的内容,关注就被流散了。所以厂商需要一个封闭的内容分发载体,把读者完全圈在自家的地盘,只看自家的内容,这样广告收益才能最大化。于是便出现了 App 林立的现象。

在以往的时光中,网民们会将时间花费在浏览各大论坛,从一个链接跳转到另外一个链接。上两个月,连「新浪微博」也开始限制外部链接,更不要说「微信」这种完全封闭的内容生态。移动互联时代中,人们更像是在互联网中的局域网里获取内容。

不得不说,这样确实使得内容的数量大幅增加,且有了更好的分类细化。但在这增加的数量中,却也存在着水分。内容的创作,除了某些独家签约以外,很多并不来源于厂商,而是来源于各自独立的内容创作者。由于厂商封闭的内容生态,内容创作者为了内容的传唱度,只好将内容复制,单独发布在不同的载体内,直接造成了内容市场的重复。而无良抄袭的营销号更是将这种内容冗余指数级增加。

最后题外说说一些相关的事。现在的内容产业出现了一个有意思的趋势,这个趋势里有一个重要指标:刷新成本。只要内容厂商设计的内容刷新成本越少,它就越火。

经典例子就是宇宙条的抖音。在传统的内容刷新机制中,最简单的也需要两步:返回内容列表,进入新内容。但在宇宙条的内容刷新机制中,只需要很简单的一个步骤:手指往上一划。恐怕再也没有比这更简单的手动刷新内容的方法了。极简的操作让新鲜感能够最大程度的保持,节省了用户寻找下一个内容的精力,于是人就在不知不觉中,把时间都花费在无尽的内容中了。




Shar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