年份是人类创造的虚拟单位,并不会影响时间的连续性。
在事物飞速变化的时代,曾经经历过的事和曾经使用过的物才会给人留下一丝痕迹。写这篇文章,记录我在 10 年代使用过的电子设备。
2010 | Canon Powershot A520
这是家里第一台数码相机。在无法忍受每次都要买胶卷,以及拍照的不确定性之后,家里终于买了一台数码相机。选择这个型号也不知道是出于什么理由,也许只是销售人员的功劳吧。虽然这并不是我专属的相机,但是大部分时候,特别是外出旅游时,这台相机都是被我占为己有的。带着它,我去过内蒙看草原,去大兴安岭看森林,去华山看云雾。透过与实际画面有偏差的旁轴取景器,我开始记录下我看见过的世界。在没有试错成本的加持下,一幕幕风景被 0 和 1 固定。也许这也是我对于美感的启蒙。
A520 只有 1/2.5 的底和 400 万有效像素,在今天甚至比不上旗舰手机的摄像头。但在前些天我回看当年拍的照片时,却发现它的成像质量还不错。毕竟美并不在于是否清晰,而在于在那方框中感受到的氛围和其背后的回忆。
2012 | Lenovo A790e
这可以说是第一台属于我自己的电子设备。在进入高中的那个国庆节,父母也不知道出于什么原因,带我去选购了我的第一台智能手机。自从 iPhone 4 风靡全国后,智能手机如雨后春笋纷纷冒芽。这是个移动互联开始飞速发展的年代。但年幼无知的我什么也不懂,就连这台手机也是当时去到电信的营业厅,看着颜值还可以随便挑的。还记得当天还有个饭局,在去的路上,我就忍不住在车里把玩这台新设备了。
在这台设备上,我开始接触刷机这种东西了。当然,那时候还不懂什么 Linux,只是知道手机 Root 了之后就可以做到很多以前不能实现的东西。于是我就开始乐此不疲地在网上找各式各样的 Rom,在一次次漫长的等待中,手机变砖又救回来。只不过因为手机型号过于小众,网站论坛并没有太多适应的 Rom。在手机 Root 了之后,我就开始通过 ES 之类的软件,感知手上这台东西到底是怎么运作的。
我对嵌入式的启蒙也许就是来自这台设备,虽然那时候完全不知道嵌入式为何物。但是当我一层层往下翻,看到目录框上只有一条斜杠的时候,有些东西就已经开始萌发了。
2013 | Canon Powershot SX50HS
自从老爸开始喜欢摄影后,我也沾福了,于是便拥有了这台专属于自己的相机。
SX50HS 最大的特点就是它的 50 倍光学变焦,等效 24-1200mm的镜头在当时可称霸一方。这台可长焦和广角的机器,给了我很多发挥的地方。特别是在校运会的时候,只需坐在看台上,就可以越过人海拍到想看的项目。
相比之前的 A520,这台机器陪我去过的地方要多得多。细数下来,它看见过火焰山的炽热,看见过鼓浪屿的海浪,看见过川藏线上的日照金山,看见过高棉的微笑,看见过海边火车的日落,看见过鸟居旁的野鹿,看见过金字塔旁的黄沙和骆驼。
这台相机现在仍然在服役中,算起来,这还是我使用过最长时间的一台电子设备了。虽然现在传感器似乎有点老化的迹象,但应该还能用上一段时间的。
2015 | New Moto X
这是我最喜欢的一台设备。
高考一结束,我就打开当时还能用的 Moto Maker,选了黑檀木背壳和专属刻字,下定了这台专属于我的、独一无二的手机。直到今天我也可以毫不犹豫地说,这是我摸过最舒服的,颜值最高的一台手机。它有太多值得称赞的地方,无论是在工业设计还是功能设计上。
这台手机陪我度过了整个大学生涯。令我有点意外的是,它还特别耐摔。金属中框都被摔得磨掉了一层,还用了这么长时间。当然,它的退役起因也还是因为屏幕被摔破了,我虽然尝试去修补,但仍然无济于事。
我更愿意称之为艺术品,而不是单纯的一台手机。最后我把它拆解了,裱在一个相框里。
2015 | Dell Inspir0n 14
上了大学,我也买了我的第一台电脑。和第一次买手机类似,这台电脑也是在自己什么都不懂和别人的推荐下购买的。在这台电脑上,我开始了编程,从 C 到 JAVA,从 89C51 到 STM32。
那台令我自豪不已的智能车,也是在这台电脑上一点一点搭建起来的。经过那无数次因为串口上位机引发的蓝屏,还有一晚晚压着宵禁的点从实验室跑回宿舍,也不知道是什么支撑着我们,一下课就躲进那个冬冷夏热的实验室,让车子一圈圈地跑。
2016 | Kindle
在禁不起诱惑之后,我也入手了一台 Kindle。在权衡了一下实际需求后,我最终还是选择了带灯的那台入门款,以便我在睡觉前看书。
事实证明,只要稍微有一点自觉性,Kindle 就不会沦为泡面盖。在高中阶段,我是经常往图书馆跑的一个人。上了大学后,特别是买了 Kindle 之后,我就没去过几次图书馆了。现在我的 Kindle 里积压了不下二十本还没看完的书,包括人名太多看不下去的「百年孤独」和「红楼梦」。
Kindle 的唯一用途就是看书而已。午后在阳台铺上垫子,泡上一壶茶,拿着 Kindle 就能消耗一下午。相比起喧闹的综艺节目,看书也许是更能让人放松的歇息。
只是去年出的新款着实让我眼红,又能防水又不容易积尘。
2017 | Respberry Pi 3 Model B
严格来说,这东西并不能算是完整的电子产品。充其量算是我的一个玩具。
我那它做了不少有意思的东西。有一个就是看完敖厂长的视频后照着写了一个游戏,还拍了一期视频。
2018 | Moto G & HTC DLX
将这两台手机放在一起,是因为它们都是我从闲鱼淘回来的备用机。陈旧的操作系统也许并不能运行最新的游戏,但是在一些关键时候却很救命。比如我又不小心把主力机刷成砖后,又不得不外出来不及救回的时候。
2018| 红米 5 PLUS
当我的抹茶被迫退役后,继任的就是这台手机。对于这台机,我的看法是,够用就行。因为正处于通信技术换代之际,5G 既不成熟也不普遍,市面上也没有几台 5G 手机,花大价钱买性能好的 4G 手机又过于浪费。于是就买了这台千元不到的过渡机。
刚开始还想着不折腾了,但用了两个星期 MIUI 后实在不习惯,于是就换了 Pixel Experience 的 Rom。只是每次升级都得备份,着实麻烦,虽然 Android 10 已经更新了好几版了,但我现在还在用 Pie。
在用了这台手机之后,我发现其实我并不需要旗舰机。按照我个人的需求,能拍不错的照片,偶尔打打游戏,就够了。看着市面上各家的装备竞赛,感叹一句真厉害,也就罢了。
2019 | JBL TUNE205BT
我买的第一条蓝牙耳机。由于我一直不习惯使用入耳式耳机,所以用耳机的时候特别挑,只能用现在市面上少之又少的平头或者半入耳式的耳机。
之前一直用的是质量口碑都很好的小众品牌微翼的大小和尚,但是他家很有个性,因为不认可蓝牙的数据传输,几乎没有蓝牙耳机。于是我就寻了一下,发现铁三角的 ATH-C200BT 和 JBL 的 TUNE205BT 这两款符合预算,再权衡一下颜值,就选了 JBL。
使用下来发现比有线耳机方便不少。首先是最重要的续航,一直放音乐能使用 5-6 个小时,如果只是连着蓝牙基本上不耗电。其次是音效,自然是没有有线耳机好,而且还会有和解码器相关的延迟。
2019 | Thinkpad X1 Carbon
趁着来港求学有学生优惠,我入手了这台笔记本。到手的一瞬间,我感觉我的老戴尔就是一块又沉又重的烂铁。高性能外加轻薄外观立马让它成为我第二喜欢的电子设备。
因为刚好碰上好时机,CPU 是最新的十代 i7。这些最新硬件直接导致我想装 Linux 双系统的时候,版本还没有更新相关驱动而失败的问题。
要说缺陷也还是有的,集显的弱势以及因为轻薄而放弃的散热成为了它的短板。CPU 温度飘到六七十度是日常,需要 3D 渲染的游戏基本上不能玩。还是安心敲代码吧。
2019 | iPad 2019
同样是拿学生优惠入手的,也是我的第一款苹果设备。同样因为好时机,刚好碰上秋季新品发布,预算也刚好够这台入门的平板。
但在实际上手之后,我发现苹果的设备并没有我想象中的那么好用。我还特地写了一篇文章吐槽它。
总的感觉是,这台对于艺术或者文字工作者来说是不错的一个生产力工具,但对于其他人来说,这个生产力就有点鸡肋了。我现在也就是学习的使用会用它来记笔记,偶尔用我仅存不多的艺术细胞来画两笔,仅此而已。另外就是将我平时不怎么用的手机 App 转存到这上面来。
20s | On the list
Switch 一直是我心念念的设备。在我看来,这不仅仅是一台游戏机,而且还是一台嵌入式设备的集大成者,这一点从那套神奇的 Labo 就可以看出端倪。
另外就是等 5G 正式开始普及后,就会换一台主力机,这台 Redmi 就会退位成备用机了吧。